苏勋宗没有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修炼内力,而是利用这个窗口期对美国发动了一波全球攻势,想把美国霸权彻底一波带走。
美国电影《战争之王》上映,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军火商在里面有不少关于苏联军火的名场面——
实际上,这些片段并非凭空虚构。《战争之王》的故事主要取材于俄罗斯人维克多.布特。
从1993年到2008年的十五年的时间里,布特组织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空运公司,在全球有超过五十架运输机为他服务。他的运输机往来的国家包括刚果、中非、乌干达、赤道几内亚、索马里、利比亚、菲律宾、南非、苏丹、阿富汗等等。
普通的运输公司,自然是不会跑这些穷国的航线的。但布特却非常愿意称作这份生意,因为他运输的物资非常特别——军火。
维克多布特的贩卖的商品五花八门,他绝不是像电影里一样只弹药等轻武器。他向非洲出售了大量的坦克、装甲车、火炮、直升机。正因为有了他,非洲国家的内战才从抽刀互砍变成了枪炮对轰,送枪下乡的行为令人暖心。
而布特的货源地,只有东欧国家和俄罗斯。这些国家最不缺的东西就是武器,因为这些武器大多来自于同一个国家——苏联。
在人类历史上,有些终极之问似乎是永远也找不到答案的,比如甜豆腐脑好吃还是咸豆腐脑好吃,比如鸽子为什么这么大,也比如——老大哥究竟生产了多少武器?
后世很多人复盘冷战的时候,都会发自不约而同的问一句——苏联真的能赢得冷战吗?
实际上,苏联赢得冷战的机会很小,因为他硬实力与美国差距太大。苏联的家底本来就远不如美国,经济和科技与美国不在一个档次,再加上战争的严重破坏,让两国国力差距更大。
如果将目光放到整个东西方阵营则差距更为明显,美国的盟友都是加油包,苏联的盟友都是放血槽,苏东集团能以四五亿工业化人口,对抗美欧日三大工业中心整合的全球市场,拼国力能撑半个世纪真的已经算是奇迹了。
苏联如果想要赢得冷战,最有希望的是靠意识形态,但苏联自身的问题让苏联没有利用好这一武器。但是,苏联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赢得冷战。因为在冷战中,曾经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窗口期——七十年代。
1973年, 被以色列打到怀疑人生的阿拉伯国家们,为了打击以色列的幕后老板美欧,约定将石油集体减产涨价,让全球油价瞬间增长了三倍多,效果立竿见影,美欧日的经济增长大好形势被拦腰打断,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
几年以后,1978年的伊朗局势紧张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直接导致了70年代末西方经济的全面衰退。
石油危机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西方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停滞性通货膨胀,简称滞胀(认真的,就是这个词)。这意味着旧有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全面失灵,美欧政府进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恰逢此时越南战争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无法自拔,让美国的声望达到了历史最低。
经济衰退,理念失灵和战争泥潭三座大山压在美国头上,让美国人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自我怀疑。此时美国左翼知识分子崛起,美式公知横行,处处都是我陷思定体问,“美国的制度是否已经是失败的”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此时的美国公知们对苏联的吹捧,用后世的眼光看已经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七十年代也是一个苦闷而迷茫的年代。规模空前的反战和兴盛的摇滚音乐代表了美国年轻人对国家的怀疑和迷茫,《加州旅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苏联对外出口创汇的商品主要是石油,两次石油危机让油价在七十年代翻了十倍,这让苏联政府的财政状况空前充裕。加上苏联逐渐从二战阴影中恢复,五六十年代的建设陆续投产,让苏联在七十年代的国力达到了鼎盛。
由于攻守易势,美国在七十年代一度构想过对苏缓和,两分天下。如果苏联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停止冷战,将大量的金钱物资用于经济建设和产业制度改革的话,苏联不说赢得冷战,与美国打个五五开的希望是很大的。
我们之前讲过的1977战略大空运,就是这波全球攻势的一部分。为了打一个索马里出动几百辆大型运输机,这种惊人的资源浪费不仅发生在东非,也发生在当时的世界很多地方。从阿富汗到南也门,从索马里到安哥拉,从尼加拉瓜到多米尼加,全球各地都是苏联教官和苏联军火。苏勋宗将海量的金钱投入到军队里,让苏联彻底走向了穷兵黩武的邪路。
一个国家如果无法控制军工复合体组成的利益集团,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冷战中的苏联和冷战后的美国都出现了这个问题。
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苏联的各大兵工厂来说,军火生产是不需要考虑成本和效益的,他们只希望自己的生产任务越多越好,因为生产越多预算资金越多,自己的利益就越大。
在这种体制下,苏联有时候明明有更经济的选择却不去选。比如改装一艘潜艇一块钱,新建一艘潜艇五块钱,二者能达到一样的战斗力,但苏联宁可选择新建一艘潜艇,因为兵工厂可以通过这样的获得更多的预算。
在苏联,“下岗”这个词是天然的政治不正确,苏联不允许工人下岗,因此很多时候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苏联不可能精简造船厂兵工厂的规模,因此冷战中的苏联军工业的规模只增不减。在这种畸形的体制下,苏联的军火规模终于达到了一个丧心病狂的程度。
在疯狂的氪金下,哪怕是苏联的短板苏联海军,在七十年代也已经拥有了可以与美国一较高下的实力了。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由96艘军舰组成的苏联地中海舰队成功逼退了美国三个航母战斗群,这标志着苏联的水面舰艇终于可以和美国盘盘道了。两年后的苏联海军“海洋75演习”,苏军出动了11艘核潜艇,24艘潜艇,76艘大型军舰参加演习,这场演习让美军认定了自己无法摧毁红海军,决心发展“宙斯盾”系统。
与此同时,苏联空军在同时代拥有上万架各式飞机,在如此恐怖的装备规模前,美国在七八十年代已经没有非常明显的海空优势。
苏联的坦克数量以万为单位,这对于现代国家来说是个完全不可想象的数字。1980年前后,苏联的二百万陆军拥有五万五千辆坦克,约七万辆各式装甲输送车和五万门左右的火炮和火箭炮,还有六千架直升机组成的超庞大陆航力量。作为对比,整个北约当时大约有两万六千辆坦克,还不到苏联装甲力量的一半。
而即使在装备规模如此恐怖的时候,苏联的武器制造速度不仅没有减缓反而加速了。苏勋宗当政后期,苏联每年约生产坦克3000辆,各式装甲车约5000辆,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约两千架,地空导弹五万枚,洲际导弹约400枚,每年差不多要生产一个中等强国的装备出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苏联的钢铁产量达到了巅峰,从1978年到1991年,苏联钢铁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1982年更是以1.47亿吨的产量达到了美国的两倍,成为当时全球重工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苏联制造这么多武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军工复合体为了单位利益绑架经济外,还有苏军建设思想的原因。在苏联高层向技术专家的咨询会上,人类航空业的巨佬图波列夫(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创始人)同志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我们应该紧跟美国武器的发展思路,并用尽量小的代价研制出性能相当的装备。如果性能略差一些,那么去,用数量击败他们!
对于苏制武器,大众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就是苏联武器皮实耐用,美国武器精细娇贵。其实这种印象是错误的,在轻武器方面也许如此,在重武器方面,美苏装备的实际表现基本是反过来的。
苏军是一直比较特殊的军队,他的成军思想跟普通国家军队的定位有很大的不同。他的主要且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世界大战,所有的苏制武器设计,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
而二战带来的经验让苏联人认为,武器不追求完美,能用,堪用就行。由于苏联的科技水平整体上不如美国,苏联很多关键零部件都达不到美国的技术指标,怎么解决和美国的差距呢?
苏联的解法是,跳出做题家思维,用科学家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解题思路上下手。
比如1966年,美国服役了速度达到三马赫的SR71“黑鸟”侦察机,黑鸟的钛合金机身可以承受二三百度的高温,让飞机可以突破超高速带来的热障。
苏联人直接选择用不锈钢,用钢铁打造了整个飞机的机体。但是钢铁材料让起飞重量达到了37吨,苏联人表示没关系,重了就猛堆动力,用两台大功率发动机和专门设计的气动外形让飞机力大砖飞。
靠着强劲的动力,米格25从诞生就连破世界纪录,极限速度达到了惊人的3.2马赫,比导弹还快。以色列空军曾经想用响尾蛇空空导弹攻击埃及军队的米格25,结果埃及飞行员一个加速,直接把导弹甩在了后面。从米格25诞生以后,黑鸟侦察机就再也没进入过苏联领空。
米格25的诞生让美国极为震惊,以为苏联掌握了什么黑科技。多年以后美国搞到了米格25实物,拆开一看看到了不锈钢机身大失所望。苏联科学家们可以说是用一堆美国人看不上的破烂攒出了一个在效果上差不多的东西。
米格25和黑鸟的故事是美苏冷战的经典故事。从技术上,米格25与黑鸟完全没有可比性,但这就好比两辆车赛跑,美国人开法拉利,苏联人在一辆卡车上装了两个航空发动机,结果跑的比法拉利还快,不同的结构,类似的效果。
苏联这种玩法,长远上看是非常消耗国力的。同时代的美军飞机很多是多面手,而苏联飞机则多是专机专用,每种飞机都有很明确的定位,无法兼顾其他用途。因为工程师们在整合项目时只能照顾一两个核心指标,无法像美国一样面面俱到,所以只能通过数量来弥补技术上的缺陷。你们一架飞机干三件事,我们三架飞机每架干一件事,也算是不落下风。
这是苏军庞大装备规模的另一个原因,但这种玩法毫无疑问是极其费钱的。苏联在冷战中后期完全对得起穷兵黩武这四个字。
苏联军费一度超过美国,但由于低效的使用,苏联却没有获得对美国的军事优势。戈尔巴乔夫上台时,他才明白苏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军国体制——军费占据了苏联财政预算的60%,占据了苏联社会生产总值的20%,占据了科研总经费的80%。作为一个和平国家,苏联对军事上面的投入已经跟战时国家相差无几。
苏联长期将本应该用来进行经济建设的资源投入到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中,这种状态在七十年代油价高昂的时候还可以维持,到了八十年代就颓势尽显,成为了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前面说过苏联生产了巨量的重武器,而在轻武器储备上,苏联的武器更是多的丧心病狂。
冷战结束时,驻扎在东欧的苏军里,一个营大概四五百人,这四五百人拥有多少支枪呢?
苏军一个营拥有的,可以武装其他国家一个军。在冷战期间,这些武器都是白送给第三世界国家的,对与有一些经济实力的国家,则是以超低的补贴价出手的。
但东欧剧变以后,这些曾经的军火储备,就成为了待售的商品了。苏联解体以后,全球的军火商们云集东欧,来淘换红色帝国留下的遗产。
当时的原苏军军饷早已停发,吃饭都成问题。各国政府自顾不暇,军队只能自己想办法。
因此,各部队迅速将军火售卖当做主要赚钱方式,由于大家的库存都是满坑满谷,这些不惜成本生产的武器迅速被内卷成了白菜价。
比如世界上人最多的武器AK47,世人对AK47有一个巨大的误解,就是认为AK47可靠耐用,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怎么打都不会坏等等。实际上这么说是错的,AK47没有这么耐用,是苏联产的AK47才耐用。
所谓苏式武器生产成本低是指土作坊山寨的成本低,苏联自己生产起来成本一点都不低。苏联在生产AK47时相当舍得用料,在关键零部件上都用了镀铬处理,连枪托都是红木的。因此才让AK47有了一个“可靠”的名声。实际上同样的枪型,东欧和中国的仿制品质量都相当差,远远称不上是可靠。
苏联在冷战期间生产了数千万支这样的优质AK47,在苏联解体后,这些步枪卖什么价格呢?
90年代的军火商来东欧进口AK47,单位是用吨来计算的,平均每把枪的价格就是两美元。在苏联解体后的四个月内,仅仅是乌克兰就走私了超过一百万把AK47,而这还只是当时军火走私的冰山一角而已。
但乌克兰的价格并不是最低的,在一些偏远的苏军基地。由于官兵们长期缺乏生活物资,有时候一个罐头就可以换来一把AK47。在远东,用肥皂和棉被换卡车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除了售卖轻武器,苏军的坦克和直升机整师整师的“报废”。军官们成建制的卖武器,士兵们也各显神通。在北方舰队的维杰沃海军基地,一个水兵把战略核潜艇反应堆上的贵金属测阻器偷走,只卖了区区一千卢布。
甚至在车臣战争的战场上,车臣和俄军彼此之间还有军火交易。2002年,俄军一个仓库主任偷走了苏27战斗机上的三个通信原件,幸亏中途被缉拿,否则一旦出售后果不可估量。苏联解体的十年后,光是俄罗斯被检察机关侦破的军火走私案值就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远远多于当时的俄罗斯军费。
我们开头讲到的维克多布特,他本来是苏军的少校,受苏联军校培养精通了八门语言,被公派到安哥拉参加革命输出,特殊的语言天才为他后来的的事业铺平的道路。苏联解体后,他靠着旧有的人脉购买了三架运输机,开始走私军火。他的第一个大客户是。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客户名单上都是一些狠人——阿富汗、爱尔兰共和军、斯里兰卡猛虎组织、塞拉利昂联合革命阵线,连卡扎菲都买过他的东西,基本联合国禁运谁他就卖给谁,有利的填补了行业空白。
2008年,美国特工伪装成哥伦比亚毒枭,在泰国进行钓鱼执法,抓住了维克多布特。人们才知道这个全球第一军火商究竟是个什么人——他几乎从来没有见过自己售卖的军火,对植物和动物极为热衷,经常在非洲拍摄野生动植物给自己的妻子看,他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重要的赞助人之一,他说话谦逊作风儒雅,是个很温和的人。但就是这个看起来毫无威胁的人,向整个世界兜售了无数的死亡。
维克多布特的命运有点像他所售卖的货物AK47,它原本被设计出来是为了横扫世界全球反,摧毁腐朽的资本主义。他的坚固和刚强是为了解放全人类。
而它最终却被售卖到了非洲的军阀手里,为了利益和金钱来互相残,成为了罪恶的戮机器。只有当枪声响起,子弹划过了他的优雅的膛线,稳定的完成了每一次射击时,才会让人想起,那个红色帝国忠诚卫士的荣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又是一条大鱼!足协新任负责人刚刚到任便被人告发,帮助杜兆才处理事情,受到总局的重用
华为余承东再放豪言!问界M9将突破性搭载AI大模型,重新定义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
全新华为MateBook D 14体验:「超联接笔记本」不止是概念 体验全面升级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