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的政治經CQ9电子 CQ9传奇濟學解析*(4)

2022-08-31 阅读次数:

  中國、印度、巴西、阿根廷、智利、CQ9电子 CQ9传奇埃及、墨西哥以及東歐國家等一系列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中葉先后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為了推進這個戰略都逐漸形成了三位一體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國家為了增強經濟動員能力,為了強化對經濟剩余的索取,就要運用政策手段人為扭曲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其主要手段是:壓低利率水平﹔壓低匯率水平﹔實行統一的低工資政策。同時,實行高度集中的金融壟斷機制,實行外貿外匯的集中統一管理,實行重要物資的統一供給,實行對農產品的統購統銷。通過控制經濟命脈而強行推進經濟的國有化或過高的國有經濟比重,政府參與稀缺資源的配置並實行貿易壟斷,為扶植重工業而建立傾斜式的產業政策和設置進入壁壘並嚴控金融業,運用行政力量籌資以有效降低工業經濟的資本形成門檻,提高企業的利潤水平。為了取得剩余的支配權,把握積累流向,使之用於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部門,需要最大限度地實現企業國有化,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統一的指令性生產計劃體制和統收統支的財務體制。與此相適應,農業也形成了與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相配套的農業集體化體制。這是一環套一環的政策鏈。林毅夫雖然沒有直接討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與放棄新民主主義政策的關系,CQ9电子 CQ9传奇但按照這樣的邏輯順序,暗含著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策自然就要退場的結論。?

  筆者對此問題的理解是: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與比較優勢的經濟理論比較相似,其前提條件是假設國際市場是開放的,可以進行自由的貿易活動,也假設政權和政局是穩定的,不存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問題,有足夠長的時間能夠允許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慢慢積累資金,逐漸推動產業和經濟結構的升級,進而發展重工業。但從當時的情況看,至少這兩個假設都出現問題。一是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中國並沒有能夠打通國際市場,僅與也隻可能與蘇聯等少數社會主義國家有些聯系。二是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和中國入朝參戰,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本身就有不能按部就班出牌和打破常規的需求,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心底裡按耐不住的強烈發展重工業的願望就更容易突顯出來。?

  當然,還有幾大因素也非常重要,強化了中國對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選擇時的砝碼。一是蘇聯的榜樣作用、兩國友好的升溫和實質性的援助行動,成為改變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的外部支撐力量。二是新國家新政權在抗美援朝中的組織動員能力和廣大農民、工人和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使中國共產黨的決策者感受到了加快國家建設的能量。三是在完成對大陸軍事統一的基礎上,國家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實現了全國財政經濟統一、迅速穩定了物價、制止了惡性通貨膨脹,取得了經濟上“淮海戰役”的勝利,証明了中國共產黨不僅軍事上是無敵的,政治上是堅強的,經濟上也是過硬的。在假使採取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也會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的情況下,改變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直接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就可能成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還要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許多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也都不約而同選擇了經濟趕超戰略,如印度的總理尼赫魯就把工業化直接等同於重工業化。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后發國家選擇經濟趕超戰略就是激進主義作怪的結果,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特別是作為大國和人口最多的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有著比較明顯的特殊性。?

  能不能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而又不放棄新民主主義政策呢?如果有這樣兩全齊美的辦法是不是會更好呢?這是魚和熊掌難以兼得的兩難問題。希望兼得就難以解決資金和相關資源問題。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這樣,資本生成、資本積累和資本控制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一窮二白,國力有限,中國的工業基礎比蘇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時要薄弱得多。要實現工業化,必須由國家集中力量直接投資搞好重點工程的建設,也必須由國家控制和配置各種資源。?

  能不能把一部分蘇聯援助的項目交給非國有經濟來承擔呢?按照當時的情況和當時的認識水平,這個想法也不能實行。當時陳雲就說:“現在有些資本家有這樣的想法:政府搞重工業,他們搞輕工業,政府搞原料工業,他們搞制造工業,包袱都要你背,他們賺錢,我們當然不能這麼辦。”為什麼不能這樣辦呢?按照陳雲的意思和人們當時的認識,如果這樣分工,國家就要背包袱,而資本家得好處。那麼,國家要背什麼包袱呢?那就是重工業初始資本密集,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回收期比較長。而資本家得好處,主要是發展輕工業,可以做到比較短的時間收回投資,形成資本積累。這樣的認識,在今天來看,並不很科學。因為,在市場經濟國家,由於基礎設施和重工業初始投資的沉澱特性,決定了需要政府來組織提供公共服務,不能與民爭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雖然中國共產黨對非國有經濟有與之競爭的思想,但考慮到要在戰略上對私有經濟進行改造的政治設計,和多少已經有了對其逐步改造的實際行動,這樣的理念即使有,也很難實行。事實上,當時還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公共服務市場化的認識和經驗,因此,如此重要的重工業建設不讓非國有經濟介入的理由和考慮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一方面要發展重工業,一方面又缺少要素稟賦,如何才能克服和改變這種狀況呢?根據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和客觀條件,是提早把私營企業改造成國營企業,基本實現國有化。於是,公私合營步伐的加快,就成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趨勢。盡快把多數農民組織到農業生產合作社裡,基本實現集體化。因此,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實施,使中國的發展路徑和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速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把搞10年或15年的新民主主義以后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設想,改變為從1952年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在總路線的執行過程中,把要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改變為隻用三年多一點時間基本完成過渡。?

  為什麼從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到完成“三大改造”隻用了短短的3年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呢?簡單說,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的需要,國家計劃體制加速建立,三大改造的提前基本完成也是為了適應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而形成的計劃體制的需求,而適應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的三大改造互相影響和互相推動也成為提前完成的因素。“社會主義改造步伐的加快和‘大躍進’的反動,並不是毛澤東個人的心血來潮,而是實施趕超戰略與國內外政治經濟各種復雜因素互動的必然結果。”

  從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的要求來看,需要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特別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需要進行調整。但從改造的過程來看,明顯過急過快了。毛澤東最早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時,把基本完成工業化和“三大改造”的時間確定為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1953年9月又說,“整個過渡時期不是三年五年,而是幾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同年底,他在審閱修改中宣部的學習宣傳提綱時,又把過渡時間改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毛澤東之所以作這些改動,很顯然是希望把時間打得寬裕一些,做到留有余地。但在三大改造的具體實踐中,產生了急於求成的思想,特別是在改造的高潮到來之際,三大改造互相影響和互相推動,採取的是一種行政命令推動的、整體劃轉、一步到位式的過渡方式,以致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遺留了大量的嚴重問題。這個問題,與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適應計劃體制形成有很大關系,但不能認為都是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和適應計劃體制形成造成的。?

  從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的要求來看,需要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但需要有個范圍,從改造的范圍和結果來看,是過寬過淨了。新中國是在經濟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存在較高、較低、很低的各種不同層次的生產力水平,大量的個體手工業、商業都還處在低水平的生產經營狀態,生產力的多層次性決定了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應該是一種多元格局。1952年底提出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實質,“就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這裡,“唯一”的提法顯然是過於絕對化了。CQ9电子 CQ9传奇在改造中及其后,過分強調生產關系的反作用,忽視了生產力的決定作用。認為隻有解決所有制問題,把全部私有制都改造成為公有制才能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就使社會主義改造的范圍過寬,過分強調集中統一,盲目合並過多,搞行業一刀切,特別是把許多有益於國計民生的個體經濟、小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也都徹底改造掉了。這些,與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本身關系不大,主要是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和改造的理解出現了問題。如果在這個問題上,能夠有必要的區分,特別是對手工業的改造能夠細分一些,有的改有的不改,可能后遺症就會小些。

  王素莉:《趕超戰略及其歷史經驗初探》,《黨史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央卷(上),黨史出版社,1993年,第5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