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如果大家每年都只在春节档看一部电影,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在2020年未成形的春节档开展之前,实际上关于产业内部的担忧已经形成。如果大众记忆未消退的线年的春节档也是顶着“史上最强”的名号。2021年的春节档以78.22亿完美收官,整个档内创造了无数纪录。
对于疫情之后任何一个电影市场来说,这的确是一剂强心针。但是这个78.22亿的史上最强春节档,远远没有达到让产业去“幻想”电影市场是否有更光明未来的地步。在票价陡增,票房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春节档背后,整个忧患实际上非常明显。
例如国产片对于档期的倾向性非常重,基本上开拍就已经圈定档期。但是今年春节档的两极分化,头两名票房占比超八成,是否会影响国产片未来的档期选择?
而春节档票价陡增,一线城市平均票价一度达到近80元。涨价无可厚非,但能看到涨价的背后观众对于内容评价处于一个极其不理性的状态。例如《唐探3》的口碑颓势,某种程度上和高票价以及“一天10亿票房”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旦票价没有回落,观影评价的迅速变化对于头部影片是否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呢?
此外,今年春节档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三部重工业影片都未达预期体量。但重工业是电影市场的未来,如果重工业影片回本难度加大,是否会影响整个产业的资金流动?
而有超八成用户在春节档只观看一部电影,这和票价上涨以及内容吸引力都有关系,这对于全年市场来说是隐患吗?
尤其是在进口片今年在国内市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一个X因素下,更是加重了整个市场的担忧。
今年春节档票价的上涨成为了非常显著的一个关注点,很多黄金场次都是达到了百元票价,但即便如此仍然一票难求。
在前两年,票补横行的春节档,大量低价票补激活市场。而随着票补管控,如今尽管也有“优惠券”随着直播下放,但低价票基本上消失不见。再加上影院2020年受到疫情打击,票价上涨也并不意外。
但是今年平均票价达到了48.9元,而平均票价涨幅超过20%的有五座城市,其中北京的票价涨幅达到了35.9%。而在城市平均票价排行榜中,北京也达到了72元。高票价某种程度上换来了高票房,即便观影人次创造了新纪录,但是1.6亿的观影人次也同一部《战狼2》相当。但是《战狼2》1.6亿观影人次换来的是56.93亿票房,而春节档1.6亿观影人次换来了78.22亿票房。
观影人次创造新的纪录,的确是整个产业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靠着全年最集中的头部大片阵营伴随着极高的票价刺激出来的“市场刚需”,是需要谨慎看好的。尤其是今年在高票价换来的观众评价,同样发生了变化。
《唐探3》在前期预售表现上一骑绝尘,首日凭借着37.5%的排片占比拿下了10.1亿票房,综合票房占比达到了59.7%。但是影片开分之后口碑迅速下降,这也让影片的票房走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第四天被《你好,李焕英》实现了单日票房的反超。
这一点,虽然是“口碑逆袭”的又一案例。但是《唐探3》的确受到了极为不公正的市场评价,“报复性批评”极大的对电影产生了影响。这和电影单日票房破10亿和豆瓣评分倒数一的“反差”有着很大的关系,甚至在一些平台上自发“截制”《唐探3》登顶华语影史票房冠军。
虽然“反水”本质上是让更优质的影片得到市场的优待,但高票价对于影片评价的苛刻的确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虽然《唐探3》在票房预期上未必瞄准的是华语影史的票房冠军,但因为有《唐探2》超30亿票房在前,续集在票房预期上一定是高于这个数字的。尤其是2019年《流浪地球》46.8亿的票房落点,应该是《唐探3》在市场预估上的“下限”。
这是这部有着IP光环大片应该具备的自信。但实际上,《唐探3》距离《流浪地球》的票房落点可能越来越远。2018年,《唐探2》被《红海行动》逆袭,2021年《唐探3》又被《你好,李焕英》逆袭。虽然同样是“背景板”,但是《你好,李焕英》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影片。
作为贾玲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本身有着极为私人的情感光环。2016年贾玲成立大碗娱乐后,就确定了《你好,李焕英》的电影计划。但是《你好,李焕英》之后贾玲是否还会有下一部是一个非常大的疑问。即便有,也和《你好,李焕英》有质的差别,因为这部电影让人感同身受的“真情”是不可复制的。
而且这部影片本身是一部“轻工业”影片,和《唐探3》在成本上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但是《你好,李焕英》和《唐探3》两部影片占到了档期总票房的八成,这意味着剩下五部影片仅仅产出了档期20%的票房。但这五部电影里,有路阳五年磨一剑的《刺家》,号称特效难度远超《流浪地球》;有阴阳师IP改编的《侍神令》,同样是一部重工业影片,但如今票房已经垫底;此外还有追光动画力推的《新神榜:哪吒重生》,这同样是国漫崛起的关键作品。
五部作品里有三部有着明显的“重工业”属性,但毫无疑问这三部影片的票房体量远远不应该如此。这对于三部影片背后的方来说,可能就存在亏本风险。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花钱看好片是天经地义。但是对于产业来说,资金和资源都明显集中的“重工业大片”如果在档期里屡屡被“轻工业”影片击溃,那么对于产业内的资金流动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但是如果整个行业就此掉头,转而投入拍摄更多喜剧和现实主义的“中小成本影片”,整个国内电影市场的工业化体系如何建立呢?去年已经如愿登顶的全球第一大单体市场,怎么可能依靠喜剧和现实主义影片完全支撑呢?
喜剧和现实主义中小成本影片无法帮助整个产业进步,但重工业影片但屡屡失利不能怪罪于市场的刻薄无情,而是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和观众进行连接。毕竟在技术的增长背后,如何在内容上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是其唯一的出路。
春节档在整个全年票房中的占比越来越重,这也吸引着头部大片扎堆于此。但是今年“二八票房的定律”或许能让更多影片开始思考硬挤超级档期是赚是亏。
今年是疫情之后极为重要的年份,整个市场在内容供应上远远达不到产业需求。实际上在疫情之前,整个市场在内容供应上就并不充足。但不断增长的银幕数量,某种程度上让整个产业负载过重。而疫情之后,对于内容生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去年7月整个市场复工之后,产业进入到了消化“存货”的阶段。新开拍的影片数量极少,而且偏向于主旋律影片。因为电影产业本质上还是一个“现金生意”,但相比好莱坞成熟的支撑体系,国内电影产业一直都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尤其是资本泡沫破裂后,这种问题就有不同程度的加大。
2019年,头部大片被主旋律影片占据,这意味着头部人才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抽调”。这种头部大片主旋律化,虽然让主旋律大片获得了更好的市场反馈,但对于整个产业的“资金循环”作用并不明显。而且从去年下半年开拍的新片来说,档期的目的性极强。献礼片可选档期非常有限,重工业影片又首选春节。
由于新开拍影片的类型相似度较高,这就导致了档期的过分扎堆。但今年头两名拿下80%的票房,而即便是《刺家》这类拥有高口碑的重工业影片但最终票房落点可能无法破10亿,这对于国产片未来的档期选择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留给国产片的现实两难是扎堆未必能突围,不扎堆整个市场的大盘未必能带热。此前,受到疫情影响,单日大盘的票房不断下探,只有遇到档期才能形成高峰。虽然这种市场反馈一直以来都存在,但今年整个市场不能忽略的进口片这个X因素。
2021年究竟有多少进口片能够进入国内市场,有多少影片能够合理规划档期,都极不确定。虽然进口片在国内总票房的占比不断下降,但是毕竟占据着全年票房的4成。一旦进口片无法及时“供应”,单靠国产片在热门档期扎堆,远远无法满足当下整个市场的需求。
此外,今年春节档48.9元平均票价仍“一票难求”的背后上座率是45%,这和2019年相比上涨了将近10%,但是和2018年相比则下降了2.7%。今年的确有防疫管控的要求在。但是上座率一直是整个市场的痛点,全年上座率此前从13%下降到了11%,这意味着观众也在集中观影。
但今年近八成用户在春节档仅观影一部,这并不是一个乐观的信号,留给整个产业的思考空间非常大。一是如何提升全年市场的上座率,尤其是在进口片不确定的情况下。二是春节档破纪录的票房表现背后,上座率45%是否还有空间提升?观影人次是否还能最大程度激活?更重要的是在高票价的影响下,这个观影高峰能否形成高观影热情被释放?
如果高票价推升票价破纪录,但背后的隐患被彻底忽略,那留给整个市场的沉重打击可能远远还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