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武汉重型机床厂成长史

2023-04-04 阅读次数:

  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武汉重型机床厂(以下简称武重)地处武昌中北路中段,占地61万平方米,是“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中国制造数控重型和超重型机床的骨干企业。主导产品有立式车床、重型卧式车床、卧式铣镗床、落地式铣镗床、龙门镗铣床、龙门铣刨床、滚齿机等12大类30多个系列的200多个品种,产品结构已完成了由普通型向精密数控、加工中心、柔性单元、激光加工等高档机电一体化的转变。自1958年建成投产以后,武重先后为国家能源、交通、机械、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提供了万余台套重大设备,其中W029强力旋压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是国家航天工业的关键设备;16米立车被誉为“共和国当家设备”。

  1989年,武重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授予国家一级计量单位;1990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同年被命名为国家一级企业;1997年通过ISO 9001质量体系认证。90年代后期开始,武重针对国内、国际市场变化,主动出击,谋求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2000年一举扭转了连续多年亏损的局面,夺取了国企改革三年脱困攻坚战的胜利。2000年武重工业总产值1219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3229万元,利税总额1590万元,资产合计106643万元,职工4092人。

  武重依据1952年中国政府批准苏联援助建设156项全国重点工程计划和1953年5月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协议书合同第102212号而建厂。1953年5月15日,国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通知成立“中南重型机床厂筹备处”,史梓铭任筹备处主任。1954年5月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决定在答王庙建厂。1956年5月15日,一机部正式批准厂名定为“武汉重型机床厂”。

  筹备处成立时有工作人员58人。1954年,经中央批准,从广东省选调157人,又从沈阳、齐齐哈尔、上海、南京、重庆、济南等地20多个部属工厂抽调800多人支援武重,其中大部分是工程技术人员和高、中缓技术工人。1956年初,又在武汉地区招收了1160余名新工人。两年内,全厂职工队伍扩大到3683人。

  1956年选派2100多人到东北及南京、无锡、上海等地的20多个部属厂接受培训;选送100人到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深造;还选送80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到苏联学习有关专业知识。1956年6月初,主席来武汉视察工作,在听取武重情况汇报后说:“及早抓住工人的培训工作,使新生力量很快地成长起来,将来新老结合起来,床子开动了,你们就主动了。”

  1954年11月20日中苏双方正式签订《武汉重型工具机厂设计工作合同》,合同规定,苏方承担的任务是:编制初步设计总说明书,提供主要生产厂房及主要动力设施项目的设计施工图,其余的生产辅助车间及生活设施项目由中国有关单位负责设计。1955年10月11日,设计方案获国家建设委员会批准。

  1956年4月20日,武重第一个厂房——工具机修厂房正式破土动工。经过两年零两个月的艰苦建设,武重于1958年6月胜利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

  武重建厂计划总为1.5亿元,实际用资1.31亿元。在建期间和全面投产后,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主席曾两次作出重要指示,朱德、董必武、、陈云、、彭真、等也到厂视察并作指示。湖北省委及武汉市委主要领导王任重、张平化亲自参加建厂劳动。

  武重从1958年9月全面投产至1985年的27年中,经过不断努力,在基建、生产、技术、经济效益、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对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建。自1960年以后,续(扩)建了14个生产车间,其中有生产精密滚齿机的恒温车间、生产超重型机床的超重型机械加工装配厂房、扩建后铸件生产量从原来27800吨提高到38000吨的铸造厂房、专门生产军工产品的51车间等等。1958年全厂工业生产用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1985年扩大到24.27万平方米。

  生产。按照原设计,产品只有5个系列17个品种;到1985年,实际发展到10大类产品130多个品种,其中又有3—9个系列产品的规格、吨位大大突破原生产纲领的规定。27年共生产机床7337台,其中重型机床5514台,其他产品1823台。

  技术。原生产纲领规定仿制苏联产品。投产的第二年,工厂就自行设计出第一台新产品。27年期间,设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除普通产品外,已先后设计并生产出2米高精度滚齿机、5米刨铣联合机、4米数控立式车床、TK6513型数控刨台式镗床、XK2120/5型数控龙门镗铣床、WZS001型塑料薄膜旋切机、W029型60吨强力旋压机等上百种新产品,而且部分产品的技术性能已达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1982年起,又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与西德席士公司合作生产DKE系列精密立式车床和FB260型数控落地镗铣床。“六五”计划期间,武重共开发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新产品56种,其中多种属于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图7-1)

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武汉重型机床厂成长史(图1)

  效益。从正式投产到1985年,武重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累计为10.32亿元,相当于国家对武重的8倍;工业商品产值(按现价)累计10.15亿元;上交国家利润累计1.6亿元。武重的产品,不仅行销除台湾省外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而且还出口到美国、西德、加拿大、罗马尼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朝鲜、香港等16个国家和地区。

  1986年以后,武重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改革开放、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方针政策,坚持体制创新,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与措施。

  1986年11月21日,武重人事关系由中央下放到武汉市,机械工业部与武汉市委组织部正式办理移交手续。1987年,武汉市开始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企业经营责任制,武重厂厂长与武汉市机械委签订了《经营承包责任合同》,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接着,武重内部也层层建立了经营承包责任制,签订了《经营承包责任合同》,并制定了《承包经营责任制考核办法》。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后,当年实现利税1333万元,较上年增长87.22%。1988年,武重正式实行工资总额与企业经营效益挂钩浮动的办法。1991年,又实行了“投入产出经营承包责任制”,即“三包一挂”:包利润、包质量、包管理,奖金和利润挂钩。1993—1995年,实施了划小经营核算单位,“模拟市场、模拟法人”的运行机制,对部室实行费用包干。之后,又推行了“工效挂钩,双挂双提,上交费用包干”等改革办法。1997—1999年,为了加大经营管理力度,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渠道创收,又推出了改承包经营为资产经营的办法,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分厂(公司)和经营实体。中央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后,武重厂及时制定了扭亏目标及措施,对各经营单位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终于在2000年实现扭亏目标,创利润125万元,外协收入首次突破5000万元。

  2001年11月6日,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年12月18日,武汉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武重集团公司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继承和延续了原武汉重型机床厂的权力与义务,同时,负责对现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债转股协议要求,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武汉武重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武重集团公司占股份52.59%,华融资产公司占股份43.84%,东方资产公司占股份3.57%,实现了产权多元化。2002年6月19日,新组建的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长期以来,武重始终坚持技术创新,重视新产品开发,努力提升技术水平。武重在技术发展方面经历了重型机床数控化升级、柔性化升级和开发复合加工机床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0年代),实现重型机床数控化升级。1983年武重研制出中国第一台CK5240A型4米数控双柱立式车床;1985年,完成了国家“六五”重点攻关项目TK6513型数控刨台式镗铣床和XK2120/5型数控龙门镗铣床2台新产品的研制任务,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80年代初水平。在此之后,武重又完成了CK51系列数控立式车床、XK21系列数控龙门镗铣床产品的数控化升级,从而,使重型机床主导产品系列全部实现了数控化升级。

  在实现数控化升级过程中,武重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80年代初,与世界著名的德国席士公司合作生产了FB系列镗杆直径225mm和260mm大型数控落地镗铣床,其中FB225型产品实现了五轴联动。通过合作生产、技术吸收、消化及二次开发,武重将FB系列产品实施了国产化,改型为TKA69系列数控落地式镗铣床。另外,还从该公司引进了DL系列超重型数控卧式车床的技术,并生产了该系列中最大规格的加工直径达4000mm、加工长度15000mm的超重型数控卧式车床以及其他规格的产品。

  第二阶段(90年代),实现重型机床柔性化。这一阶段武重完成了CR51、TR65系列产品升级为柔性加工单元,其中,2000年数控单柱立式车床及立式加工中心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武重开发研制的数控机床大部分达到国际80—90年代先进水平,超重型数控立车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多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国家重大项目对重型机床的需求。有25项科研课题和38个产品分别荣获部、省、市级各种奖项。1991年4月2日,经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查,授予武重“1986—1990年度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武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数控型产品,即由数控型产品替代普通型产品,逐步开发完善产品系列,扩大品种。共开发完成了CK51、CK52、TK62、TK65、TK69、XK21、XK24、HTG等8个系列37个品种。

  90年代,产品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武重大力推广应用模块化设计技术,并在CK51系列产品中成功应用,产品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主导产品实现了由数控型向加工中心、柔性加工单元技术升级。同时,还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开发了一大批关键重大工艺装备。先后开发了CH51、CR51、TH65、TR65、、XH21、XH24、MK84、HTG等加工中心、柔性加工单元、数控轧辊磨床、回转工作台及各种专机设备等,共7个系列39个品种。

  1990年武重自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加工直径为16米的CK53160型单柱移动式超重型数控立式车床,该成果标志着中国已跻身世界重型机床生产的先进行列。这种超重型数控立车,满足了岩滩水电站、三峡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确保了三峡电站重巨型水轮机转轮的加工需要,被誉为“共和国当家设备”。1991年又研制出国内最大规格的XK2150型5米数控龙门镗铣床,填补了国内超重型数控龙门式加工机床的空白。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实现重型机床复合加工。2000—2004年,武重产品开发进入与世界领先技术同步的发展阶段。2003年,开发完成了CK57、CK51B等系列产品。2004年自主开发制造了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CR5116型立式柔性加工单元,该机集柔性、复合加工于一体,配有双工位工作台交换系统和刀库及各种附件,一次装卡能完成多序加工;同年,还开发完成了TH69系列落地式铣镗加工中心、XK27系列龙门移动式镗铣床以及Y31200型硬齿面大型滚齿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CKX5680型七轴五联动重型立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的研制任务。

  1. 质量管理。80年代初至2000年,武重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广泛开展了质量月、QC小组、质量信得过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同时,加强质量管理考核,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质量管理的规定与措施,不断加大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对每一个产品、零件、加工工序都实行了严格的监管。

  1995—1997年,武重进行了历时3年的全员全过程的贯标活动,质量意识逐渐深入人心。1997年12月一举通过了中国商检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方圆标准认证中心的IS09001质量认证体系。

  2. 市场开发。1986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及进出口业务需要,开拓国际市场,武重组建了进出口专门机构。1987年,武重被国家批准为首批具有白营进出口权的企业。1992年11月,组建了武重供销公司及总经济师室,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96年12月,组建武汉重型机床公司及销售服务处,调整充实营销队伍。2001年,营销机构按专业化要求分别组建销售一处(立车)、二处(镗床)、三处(铣床)、四处(专机)。90年代以来,多次在全厂范围内公开招聘懂专业善经营的营销人员,不断充实和加强营销队伍。同时,注重加强营销管理手段现代化,对合同、销售、服务、档案等实行计算机管理,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在产品销售中,十分注重对市场的调查研究。90年代,武重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用户调访活动,对200多家用户单位进行了调访,收集了大量的需求信息。武重十分重视并积极参与了国家重大项目的招标活动,并以其技术和制造能力的优势签下了生产CK53160型单柱移动式数控立式车床的合同,该机床是为三峡电站加工水轮机转轮的重大关键设备。1986—2004年,武重在国内市场共销售机床2000余台,其中,数控机床237台,专机22台,总销售额达到23.22亿元;实现外协收入6.12亿元;产品出口56台,其中数控机床14台,创汇数千万美元,产品主要出口到亚洲及欧美等十几个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武重积极寻求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多渠道开拓市场。1992年,武重与华中理工大学合作组建武汉武华重工激光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组建后,武重与华中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激光加工机床,填补了国内空白;后又开发研制成功多台激光加工机床。该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激光加工设备已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1996年12月,武重与天达置业公司、金蕾复合包装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武汉千业包装有限公司”。该公司运营6年,武重每年都获得利润分成,加上厂房租金收入,至2003年底,武重已收回。2000年4月,武重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总公司、华中数控等5家企业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了武汉威泰数控立车有限公司。到2000年底,这个成立仅8个月、只有42名职工的公司便实现了900万元的销售收入,人均产值达21万元。武重还充分利用地处武汉市内环线的地理优势,利用闲置厂房和土地,开展租赁经营,2002年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英国百安居和美国普尔斯马特两家跨国公司。该项自由武重出地和兴建,租赁给两家公司经营,每年可为企业创收1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