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片面强调增长只能带来一时的发展苏联出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此

2022-12-09 阅读次数:

  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我们对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也随着对前苏联模式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其在实践过程中,对苏联的经济建设带来的极大危害。

  在前苏联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工业发展比重极度失衡的现象。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的发展无法与重工业相协调。除此之外,苏联的农业发展也开始逐渐被忽略,处于落后的状态。

  真正意义上的苏联工业化起步,约于1926年一直到战前1940年,其中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一,轻工业为百分之十四,但是农业的增长速度却仅仅为百分之二。这种产业结构的畸形恶化,致使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严重影响。

  前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比重,分别是最高不超过7%和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由原先的15.5%降至10.7%.这种情况到1953年,粮食的产量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沙皇统治时期都低。

  因此,当时很多学者指出:“苏联有可能在短时期内,爆发粮食生产危机,从而蔓延全国性的饥荒”。这种“几近半崩溃的农村”迫使刚上台的赫鲁晓夫不得不首抓农业。实施改革后的农业有一定好转,但农产品的年均增长率在1960—1963年这四年间仅为1.7%。

  到1963年面包供应也成了问题,1964年农畜产品匮乏严重。这种情况持续到后来的勃涅日涅夫执政,农业问题不仅依旧摆在第一位,并且还加大了农业的比重,但还是没有得到实际的改善。到1973年这一年,苏联粮食净进口1904万吨,这在历史上是首次。

  此后,苏联的粮食进口就像吸毒者,沉迷似的一发不可收拾,每年进口达到3000万吨。农业滞后的状态得不到扭转,究其深层原因始终是给予重工业发展的优先权,这一方针没有改变,无论是赫鲁晓夫时期还是勃列日涅夫时期都没有解决的,如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问题。

  前苏联工业化必然是依靠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前提下才得以保证重工业的高速发展,但采用的这种粗放型的工业化政策,其结果也只能是经济效益低于资源投入。季克京在概括了工业化进行中的种种“浪费”现象后指出,这是斯大林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综上,综合苏联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中,斯大林重新修订了各工业部门的计划,完成指标中可以看出,这是在片面的强调数量的增长,这也是导致苏联社会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