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合高校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和地方经济社会资源,促进产学研高质量融合发展,我院与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管理委员会秉持“建引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加强全面合作,共促发展。2024年4月23日,合作签约仪式在学院106会议室举行。我院委书记郇瓛、执行院长张洪生、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杨剑飞、副主任陈娴颖、教师熊海峰,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管理委员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格桑加措、企业服务中心主任何满、经济发展局局长久米多吉、经济发展局工作人员马立等人出席了合作交流签约会议。会议由执行院长张洪生主持。张院长对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管理委员会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表示我院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将弘扬精神,发挥专业和师资优势,促进共建共赢,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格桑加措主任对学院的热情接待表示了感谢,并详细介绍了园区的管理范围、区位优势、文化资源和产业类别等基本情况,指出作为西藏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虽然园区在过去的建设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未来创新提质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期待通过此次合作,借助学院的专业力量和专家智慧,促进园区明
“非遗转化中寻找文化的新质生产力”—《北京非遗访谈录》走进朝阳区级非遗“烙画”
2024年4月18日上午,我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北京非遗访谈录》工作坊项目组同学赴北京市管庄地区非遗传习所参观调研,并与烙画传承人、管庄地区文联副主席、非遗传习所主理人张玉彪老师(左三)一同交流学习。烙画又名烫画、火笔画,是通过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其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张玉彪老师是水墨烙画的第三代传承人,也是朝阳区的文化带头人和传媒大学的杰出校友,一直致力于将烙画这一传统技艺推广到更广阔的舞台,与教育、宣传、建等各类项目连接,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播与普及。采访过程中,张老师为调研团队详细讲解了烙画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并介绍了他被收藏于左权县桐峪1941博物馆的作品《民主之光》。此前,张老师也曾为中国传媒大学六十五周年校庆创作作品《广院记忆》。在烙画技艺的传承发展中,张玉彪老师认为可持续性的非遗传承需要注重产学研一体化。产业化的程度决定着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活力注入非遗
喜报|我院师生短视频作品《印象泉州》在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听大会中获奖
4月20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听大会在南京举行。由我院师生拍摄制作的短视频作品《印象泉州》荣获2022-2023年度“好作品”奖项。据悉,该作品为“遗产青年说”系列短视频之一,由我院委书记郇瓛带队实地拍摄,王泳薇、闫涵、苗旭、王一帆、杨铭谕、杨玉晴、廖华可、蔡亦菲等同学参与拍摄制作。《印象泉州》是“遗产青年说”项目“海丝鲤城”团队赴福建泉州实地调研的创作成果之一。通过为期七天的走访、体验和拍摄,团队以当地文化遗产为主线,从青年人的视角出发,以系列短视频的形式展现了泉州的自然风貌、历史建筑和民风民俗,带领人们深入了解这座商贸和文化之都,切身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泉州。遗产青年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下开展的三年期线上线下传播项目,负责人为我院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教授,以“用网络媒体链接遗产与当代”为初衷,鼓励青年参与中国遗产的宣传和传播。项目团队实地走访了云南石林、贵州赤水、四川卧龙和雅安、贵州松桃、福建泉州等5个世界遗产地,主要参与的师生还包括